名稱由來:
美:Curveball
日:カーブ
中文翻譯:曲球
簡介:
曲球是所有變化球的始祖,據稱是由ㄧ名叫做Candy Cummings的投手在1864年所發明,並在1867年第一次在正式比賽中亮相,雖已歷經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仍然歷久彌新,在球場上還是可以發揮威力,也是很多初學者所學成的第一種變化球。
投法與特性:
握球時食指與中指握在球的外側縫線處,出手時藉著手腕的順時針方向旋轉與手指的向下施力,使球造成旋轉,進而產生水平向分力,加上重力的作用,球會像畫出一道弧線般向打者的外角下墜。
曲球的旋轉,幾乎是與直球相反;直球是讓球由下往上旋轉,而曲球則是讓球從上往下旋轉。在姆指壓住四線快速球投法的一條縫線後,食指與中指去扣住正對面的縫線。球在出手時,就像栓緊汽水的瓶蓋一般旋轉,在球離手前,姆指應該要高過食指,讓球由上往下轉。
對於1.上肩、2.四分之三投法、3.側投、4.下勾等不同出手的位置,曲球分別是由1.上往下快速地掉落、2.往右打者的外角下墜、3.往右打者的外角大幅度水平偏移、4.在變化路徑中會有一段具有真正的上漂但最後又會因為受到地心引力影響而下墜。在投曲球的時候,手腕旋轉的力量怎麼轉移到球的旋轉上,是曲球投得成功與否的關鍵。
但是在投手投出曲球時,常會在握球的深淺與放球點做一些變化,讓曲球也出現球速差異。通常變化幅度越大的曲球,球速會越慢,出現失投球的機會也會較高。在放球點上改變,也會讓曲球的變化路徑在橫向與下墜比例上不同。
代表投手:
台灣:黃平洋(CPBL)、謝長亨(CPBL)、涂鴻欽(CPBL)、吳俊良(CPBL)、王勁力(CPBL)
美國:Darryl Kile(MLB)、Kerry Wood(MLB)、Barry Zito(MLB)
日本:工藤公康(NPB)
其他類似球種:
彈指曲球(美:Knuckle-curve;日:ナックルカーブ)
食指與中指改用指尖扣住縫線,出手時除手腕旋轉外另外加上手指向外的彈力,擅長此種球路的
首推Mike Mussina。
下墜曲球(美:Drop;日:トロ-プ)
握球時比較靠球的垂直向,因此出手時球的旋轉比較偏向縱向旋轉,球的變化軌跡因此比較少水
平向變化,反之垂直向變化較多。
煞車曲球(美:Blake-curve;日:ブレ-キカ-ブ)
與下墜曲球相似。
另外,日本目前還有一種「宜野座曲球」
手腕往逆時針方向,也就是反方向旋轉而投出的曲球。
- Mar 26 Mon 2007 21:34
曲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