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稱由來
美:Slider 
日:スライダー
中文翻譯:滑球

簡介
  滑球的起源無法確定,但有這個名詞出現是在1930年代,一般所認定的滑球發明者是在1920年代的George Blaeholder,而同一時代的George Uhle號稱是他在1929年發明此球種並且將此球種命名為slider,滑球在50年代漸漸有較多投手使用,在70年代Steve Carlton靠著這球種作為變化球的主力,在大聯盟24年的生涯投出329勝的佳績,並且被公認為是史上滑球投的最好的投手。

投法與特性

握球時食指與中指握在球的外側縫線處,出手時藉著手指的向下施力,使球造成旋轉,進而產生水平向分力,加上重力的作用,球會像畫出一道弧線般向打者的外角下墜。跟曲球比較起來,這道弧線比較銳利、快速。前半段軌跡與快速球相同,到靠近本壘板時會往打者外角下墜。

  有「變化球的王道」之稱,近代投手必備的球種之一。握球法與曲球大同小異,只是出手時不依靠手腕的旋轉,而是靠手指向下的施力產生球的旋轉,因此變化幅度較曲球來的小,不過球速比曲球快。也有少部分人士將滑球看成曲球的一種。

  滑球是速度僅次於快速球的變化球種。而且在出手的方式上,滑球也要求能夠讓球出手時有快速的旋轉,這點也跟快速球相似。球的握法類似於曲球,但是出手的方式與直球幾乎相同,只是在球將出手前,用手指往下滑的時候,讓球有橫向的旋轉是重點。

  滑球在投出之後,路徑與直球極為相似,要到接近打者的時候,才會快速地往外角移動與下墜。投手要是能把滑球球速投得越接近快速球球速為越佳。

代表投手
台灣:陳義信(CPBL、TML)、陽建福(CPBL)
美國:藍迪強森(Randy Johnson)(MLB)
日本:岩瀨仁紀(NPB)

備註
  依照場上狀況的不同,或是不同的投球方式,投手也會投出不同變化幅度、方向與速度的滑球。全盛時期的陳義信,就號稱有四種不同的滑球。不過由於滑球的特性,是進入本壘板前會往外角方向快速下墜,因此多半在配球上,會以外角低球為主要攻擊點,以造成打者揮擊時的錯覺,取得有效的好球數。

  一顆成功的滑球,通常都是抓住打者想揮大棒的心態,看似從紅中的位置進壘,打者出棒時反而滑向外角偏低的位置。另外,某些投手對於滑球的控球能力很強,會投一種內角滑球,具有凍結打者的效果。滑球被狙擊,通常都是因為手腕跟著旋轉的關係,導致球速出不來,變化幅度也不夠大所導致。所以出手時切記只需用手指的力量下壓即可。

補充:投滑球時,其實出手方式是和快速球相同,差別只有握法的不同。有些錯誤的觀念會認為投滑球時也需要有如同曲球的轉腕動作(差別只在於滑球轉腕幅度較小),甚至不要有如同投快速球的壓腕動作,但上述觀念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不大不小的轉腕動作只會讓滑球損失球速,也會喪失滑球的遊動、喪失威力。而刻意的不壓腕動作,經過統計,手肘部位的傷害會大增,嚴重時甚至必須做韌帶重建手術,所以這種投法必須避免。另外一點,投滑球和曲球時,都必須注意不可讓手肘下滑,因為手肘下滑,會讓滑球變成俗稱的高掛滑球(hanging slider:看來就像是一顆喪失球速的快速球),會讓打者痛擊。

  出現這種手肘下滑的情況,原因很多,我只知道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當投手投球數到達一定程度,疲勞度自然產生,投球時肩膀高度會不自覺的下降,當然手肘高度自然也下降,但是也有可能是投手出手時,手肘高度本來就比較低(王建民在2006年的美國職棒春季訓練營時,新任投手教練Ron Guidry就幫他修正這個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feng68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